【科研论文的模式】科研论文:幼儿在“娃娃家”游戏的“升级”中成长

2019-08-29   来源: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幼儿在“娃娃家”游戏的“升级”中成长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它能帮助幼儿消除焦虑,获得快乐;而更重要的是游戏的不断“升级”,不仅能让幼儿不断提高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从而更快地成长起来,还能让幼儿对游戏的构成和规则的美有更深的感受。
[关键词]消除紧张 升级 学会交往 合作 成长
游戏是符合幼儿天性的“自然”活动,是一种幼儿有兴趣的运动,幼儿会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将他的全部精神拿出来,满足了幼儿好动的特点;同时游戏还可以锻炼筋骨,帮助消化,促进循环。因此,应当让幼儿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度过快乐的童年。
从孩子一出生,就有各种游戏伴随左右。二、三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耍。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看见东西就要抓,抓住了还要放进嘴里去。再大一点,他就要这里摸摸,那里动动,不停的运动了。一等到会爬会走,那在大人看来就更累了,一会站着,一会又坐着,一会这样,马上又那样,刚爬到那里,又走到这里。这些都是他们的游戏!到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游戏动作比以前要繁多,而他的游戏方法也会与从前不同了。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游戏更加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我第二次接手小班,尽管已经有了一次“经验”,可当幼儿的哭声此起彼伏,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不肯放开,大声喊着“我要回家”的时候,我还是慌了。
其实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是新入园的幼儿常见的分离焦虑,是幼儿与亲人分离而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资料显示,在小班新入园的宝宝中,分离焦虑持续一周的占15%,持续两周的占65%,三周以上的占20%。
幼儿的弱小决定了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而不熟悉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未知的、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幼儿不信任任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这是生存本能决定的。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同样会使他们产生紧张心理,带来深深的恐惧,我们把孩子刚入园这个阶段称作入园心理紧张期。
我也知道,这时我们老师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消除焦虑,帮助他们尽快进入群体环境,尽快恢复到原来的心理需要结构层次上来。
    而游戏则是最好的方法!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有教育学家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可缓解紧张状态,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给幼儿带来巨大的快乐,而且还可以使幼儿对新环境产生新鲜感。因此,一系列游戏应运而生。我们设计了一些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娃娃家”便是其中之一。
[记录一]
    我们用彩色塑料软垫铺作“地板”,一个大纸箱平放作“床”,把花布打上皱
褶做床罩,放上小被子和枕头;拿4个牛奶罐粘在一个扁平的纸箱的四角,翻过
来,铺上和床罩同色系的花布,便成了小桌子,桌边放了几张小凳子,桌上放一
些小碗,小杯子;又用纸盒做成了“冰箱”、“液晶电视”等“家电”,还在“煤
气灶”边的墙壁上挂了一些“铲子”、“刀”之类的工具;窗户上我们用彩纸做成
窗帘。隐隐约约就有了“家”的样子。我们让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一件来
幼儿园,用小玩具架陈列在“娃娃家”里。
  第一次游戏,不少小朋友都涌进了“娃娃家”里,可是都只是拿起自己带的
那件玩具,抱着玩具坐在一角,生怕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一样。整个“娃娃家”
里安安静静地,没有人交流。不过原来有几个哭着的小朋友进了“娃娃家”以后,
却停止了哭泣,抱起自己的玩具发呆。过了一会儿,有的小朋友才开始拨弄起自
己手中的玩具来;有的小朋友玩了一会自己的玩具后,开始注意到了别人手中的
玩具。而我们老师精心布置的“家”,小朋友恍若不见。
    [分析一]
在“娃娃家”里,甚至是在小朋友的家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抱着毛绒
玩具或布娃娃,这些填制玩具之所以最受青睐,因为它从生理和心理上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这些玩具柔软,更贴近肌肤,使玩具的拥有者有一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通过接触,内心得到抚慰,安全感便可产生。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寻求爱抚、寻求交往的意识。他们逐步建立起与生命的联系,进而为他们参加与同伴的交往、与家人的交往奠定了心理基础。
但是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还处于最初级的阶段,属于想交往又不会交往的阶段。还不懂得如何去与对方很好交流,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理解别人的语言,容易与小朋友发生纠纷,使其对所处的环境产生反感的情绪;如果同伴一多,反而令他们无所适从,产生畏缩、躲避心理,更别说从漂亮的环境中产生视觉的美感了!
    [折射] 
    “娃娃家”里出现的情况也同样发生到了幼儿的其他一日生活中。刚入园的
小班幼儿大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关心得很少:只玩堆在自己
面前的玩具,自己和自己玩,一个人坐着发呆……这些都表明了他们还不会与人
交往。
    [记录二]
    小朋友入园已经有了三、四天,不少小朋友有了“朋友”。玩“娃娃家”游
戏时,一开始仍是各自找各自的玩具玩,可不一会儿,他们就对自己熟悉的玩具
不再感兴趣,而对别人的玩具关注起来。鹏鹏盯着小霞的玩具狗看了半天,终于
开了口:哎,这个给你玩。说着就将手里的汽车塞到了小霞的手上,小霞二话没
说就把玩具狗递了过来,两人分别投入各自的玩具。小霞手推着小汽车让它向前
滑行,推一点滑一点,很是费力,鹏鹏见状,立即拿起小汽车,很大力地用手摩
擦着汽车的轮子,接着把汽车放到地上,小汽车就自己开动起来,小霞开心地笑
了。两人很自然地一起玩起了汽车。
    [分析二]
    鹏鹏的行为正是一种交往行为。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我们帮助幼儿获得社交技能,是为了促进其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一方面幼儿发出社会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等,根据对方的反应作相应的调整,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发展。自我调控能力也是社会交往所必须的能力。另一方面,同伴的反馈往往直接和坦率,如果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同伴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等消极行为,同伴则做出否定、厌恶和拒绝的反应。
   鹏鹏的态度其实说不上友好,也没有请求,可是小霞的直接的反馈给了鹏鹏继续交往的动力,也从而使鹏鹏获得一些稳定的交往技能。有了第一步交往的成功,会让鹏鹏随着交往经验的丰富,让他变得乐于交往。
   “娃娃家”的游戏让幼儿间的交往成了必然和必须,他们也在“娃娃家”游戏的交往中开始了成长的第一步。
   [折射]
   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交往到了一日活动中却成了另一番情景:只听见瑶瑶大叫起来“这是我的!”说着就伸手过去抢,丞丞毫不示弱的喊“是我的!”还把“车轮子”藏到了背后,瑶瑶见抢不过,便哭着来向老师求救“老师,他拿我的。”这样的情况每天不知要发生多少例。
   不过这也是交往,只是他们却不象鹏鹏那样顺利地交往,于是把鹏鹏的做法加以改进再介绍给大家,让大家向鹏鹏学习。
[记录三]
    针对孩子们不会玩“娃娃家”游戏,我们进行了游戏指导,其实是对游戏提
出了相应的要求后,才让幼儿再次投入到“娃娃家”里。也许是我们对环境的介
绍,使得小朋友们开始打量“娃娃家”,首先引起他们注意的就是“餐桌”上的
“餐具”。先进入“娃娃家”的四个小朋友都直接走向“餐桌”,围着“餐桌”坐
了下来。我们在桌上放了四个杯子,四个小碗,四个小勺子,桌子中间还有三盘
“菜”,一个“饭锅”。小朋友都很自然地拿起了自己面前的小勺子往空碗里舀了
起来,还到菜盘里舀菜吃。四个小朋友你吃一口,我吃一口,还时不时地互相看
看,然后又都笑起来。佳佳边舀边说“我要吃鱼。”旁边的小朋友见了也都纷纷
学着她的样子说“我也要吃鱼”。小豪接着往另一个菜盘里舀去“我还要吃青菜。”
夏羿又向第三个菜盘舀去,说“我吃蘑菇。”四个小朋友一直围坐在餐桌边,津
津有味地“品尝”着,直到游戏结束。
    [分析三]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在“娃娃家”里,幼儿模仿的天性更被彻底地释放出
来。对幼儿来说,模仿就是一种学习实践的过程。它可以锻炼幼儿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亲身体验,这些体验正是幼儿将来学习知识和走向生活的基础。
模仿行为是说明幼儿对自己和别人所做的事,或周围发生的事,在关注的基础上表示认同。
幼儿在“娃娃家”中的模仿,并不单单是模仿同伴,也是对自己平时的模仿。所以当他们进入“娃娃家”看到桌上的餐具时,立即自然而然地抓起了餐具,就象自己平时吃饭一样。而同伴的行为让单纯的模仿有了一些创新,这一创新又立即被大家认同,纷纷模仿起来。模仿的幼儿觉得新奇、有趣,被模仿的幼儿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这样幼儿彼此关注,就更加融合起来,交流和交往也更加丰富了。
[折射]
幼儿之间相互的关注多了起来。早上入园后,不少小朋友的情绪都相对稳定,或聊天,或游戏。唐妃的爸爸前脚刚离开,她立即哭起来,我们老师和她爸爸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唐妃后面的璐璐马上跑过来,边摇手边对她说:不哭,不哭,爸爸去上班,马上就来接。这时,小雨走到我身边,说:老师,唐妃哭了,她要爸爸。说完,小雨也走到唐妃身边,说:爸爸马上就来!我妈妈也马上来!小雨的这句话引起了“共鸣”,唐妃抬起泪眼,重复道:爸爸马上来!
小小的风波就这么停歇了,小朋友对同伴的关心,对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关注起来,这正是他们渐渐成长的标志。
[记录四]
今天玩“娃娃家”之前,我把菜放进了“冰箱”,然后提问:今天的菜是生的,怎么办?几个准备玩的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回答我:“煮菜”“炒菜”……我听后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四名小朋友一齐挤进了“厨房”,围到“煤气灶”边。潘婕拿起挂在墙壁上的“铲子”在空的“炒锅”里翻动起来;纯纯也立即选了一个大“汤勺”在“汤锅”里搅动;剩下的扬扬和崇崇没有“锅”能让他们发挥了,他们只好站在旁边看着。突然,崇崇想起了什么,说:菜在冰箱里呢,我去拿。扬扬跟着崇崇一起去拿菜,接着把菜端到潘婕和纯纯面前。纯纯接过一盘蘑菇,“哗”地倒进了锅里,潘婕却把一盘青菜和一盘鱼统统倒进了“炒锅”,然后用“铲子”将它们搅拌到了一起。两人兴高采烈地“炒着”“煮着”,崇崇和扬扬就拿着空盘子看着他们。过了一小会儿,扬扬把空盘子放到了餐桌上,然后继续看他们。这时,扬扬对潘婕说:让我来炒。说着就去拿握在潘婕手上的“铲子”,潘婕一甩胳膊:你不会,我炒。扬扬吃了“闭门羹”,却不气馁,又对纯纯说:你让我炒吧!纯纯却说:等一下再给你炒。扬扬有些着急了,看见墙壁上还挂了一把空心“铲子”,就拿了过来,也在锅里炒了起来。这下并没有影响到潘婕,两把“铲子”一起在锅里翻动。崇崇见了,也去找“铲子”,可是墙上只剩下一把切菜的“菜刀”,崇崇居然拿起了“菜刀”也在锅里“炒”起来。四个人炒了一会儿,崇崇喊:菜好了,能吃了。其他几个人大概也炒累了吧,都附和着说:我们去吃吧。大家把菜盛进盘子里,围在餐桌吃了起来。
[分析四]
小班幼儿玩“娃娃家”的游戏行为直接依赖于玩具的具体形象,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性很大。在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小朋友在“娃娃家”里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看到别人“炒菜”自己也要“炒菜”,别人“吃饭”,自己也“吃饭”。但是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小朋友都有了强烈的参与性和表现欲,他们急切地希望自己融入这个游戏中,也向别人证明,你会的我也会。
[折射]
在一节数学活动中,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大部分的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有的甚至站了起来,还有的嘴里喊着:“老师,我,我。”“我会”“我来”……生怕自己不被请到。被请到回答的小朋友神采飞扬的,而没有被请到回答的小朋友都会发出“唉……”的叹息声。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孩子们真的长大了。
[记录五]
游戏前,我又一次进行了游戏指导,帮助小朋友明确了“娃娃家”中基本的角色。游戏又一次被增加了难度。然然首先声明:我做妈妈。小开接着说:我要做爸爸。剩下的一凡和鼎鼎谁都没有开口要求做“宝宝”。然然指着一凡说:你做宝宝。一凡立即反驳:我不做宝宝,我要做妈妈。然然说:我已经做妈妈了,你不能做了。接着然然又对鼎鼎说:你做弟弟,她(一凡)是姐姐。这下谁也没有再反对,然然见了很是高兴,又接着分配:我是妈妈,我去煮饭,爸爸去炒菜,姐姐……恩……和弟弟去照顾小妹妹(床上还有个布娃娃)。听了然然的分配,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各自奔向自己的“岗位”:妈妈和爸爸合作炒菜;姐姐和弟弟却抢着去抱小妹妹,两人谁也不松手,这时,一凡说:你去拿水给她喝。鼎鼎依言去拿来了水,一凡就抱着布娃娃,鼎鼎喂水给它喝,一凡对布娃娃说:“宝宝乖,我们喝水吧!我来喂你。”一凡自己也把嘴巴张的很大很大,鼎鼎就一口接一口地“喂”水。
[分析五]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有自己的思想,把自己扮做某个角色,把游戏材料假设成生活中的特定物品。在玩中形象逼真地反映了人们生活,这时孩子就已进入了角色。我们都知道,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应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发展游戏内容。因此,我们常以一种积极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举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造力得以发挥。
然然是属于能力较强的幼儿,能主动争取自己的角色,其他三人的能力较弱,但是在然然的影响下,在游戏中也渐渐投入、活跃了,随着游戏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有时能主动向同伴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当自己的要求得到了同伴的支持,并产生了积极愉快的结果后,对巩固和强化幼儿合作行为、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折射]
休息时间,小豪对旁边的月月说:我们来玩猫捉老鼠吧!我做大猫,你做老鼠。月月很开心地说“好”。小豪手背在后面大声唱着“小小老鼠,跑来跑去,跑来跑去……”边看着月月做小老鼠跑来跑去。当唱到“一只大猫,跑上来了,一只大猫,来捉老鼠了”时,小豪立即扑向月月,将“老鼠”抓住了。不一会儿,周围的几名小朋友也加入游戏中,小豪自然而然地当“大猫”,其他小朋友都是“老鼠”,而小豪每次也必然会抓到一只“老鼠”。尽管被抓到,可看得出,每个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在角色游戏中,如果一个游戏中有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玩,那么这个游戏就玩得很丰富,幼儿也很尽兴。而反之,则没有生机。
[记录六]
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喜欢玩“娃娃家”游戏,我们为了幼儿能更好地游戏,所以将原来放在别处的游戏“书吧”移动了过来,安放到了“娃娃家”旁边。
可可是今天“娃娃家”的妈妈,“爸爸”是小远。游戏刚开始,小远就说:我去书吧买书了。接着小远就一个人去了书吧看书。可可切了一会儿菜后,对“宝宝”涛涛说:家里没有菜了,我要去买菜,你在家里照顾妹妹。然后可可就拎着篮子出门了,可可在书吧旁边的空地上转了一圈,还煞有介事地做了一些拿东西的动作后才回了家,当然是什么都没有。回家后“妈妈”对“宝宝”说:你看,我买了好多菜。还假装一样样地从篮子里拿出来,“宝宝”则在一旁仔细看着,好像真的有东西一样。
[分析六]
在角色游戏中,当幼儿能够利用已有的社会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
体现主人翁精神时,那么在活动中幼儿必定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尽管我们老师已经为“娃娃家”游戏增添了“书吧”,可是仍无法满足幼儿想象力的需要。材料是诱发游戏兴趣和游戏内容的源泉。幼儿的游戏反映着现实的生活,通过各种材料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给幼儿准备大量的废旧物和自然物,充实游戏内容,充分发展幼儿想象和创造力。
[折射]
玩桌面玩具时,小伟搭出了一件高高的东西,又从最顶端向斜下方搭了个长长的“棍子”,然后小伟推着这件东西向前,嘴里发出“轰轰”的声音,当长“棍子”接触到其他玩具时,小伟兴奋地说:我的挖土机来拉!一旁的我哑然失笑,这个居然是挖土机?不过这才是小朋友,任何不成型的东西,甚至是大自然中花、草、石子、树叶等材料,都可以为幼儿游戏提供想象的空间。
这一年里,“娃娃家”游戏在老师的要求、指导和小朋友的自我完善中不断地增加难度、“升级”和成熟。
而这一年里,我们的孩子在游戏中从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交往,到试着走出交往的第一步;又从模仿别人,在游戏中增强信心,到愿意表现出自己;并且在游戏中尝试了与同伴合作,大胆想象。
同时,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也让他们走出了游戏,走入了现实生活,并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
在“娃娃家”游戏的“升级”过程中,我们三位老师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交往的雏形,模仿力的增强,有自信的表现欲,愿意关心同伴,合作意识的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丰富,对规则的了解,对环境美的认知的提高……
这些才是游戏的实质,它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从而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理解孩子的成长》彼得·史密斯 海伦·考伊 马克·布莱兹著,蔻彧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儿童游戏》谭晨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儿童文学》开明出版社
 

【科研论文的模式】科研论文:幼儿在“娃娃家”游戏的“升级”中成长

http://m.sudunlaoyingcha.com/yejy/61434/

推荐访问

科研论文产生过程 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科研论文的模式]科研论文:幼儿入学准备工作初探

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的模式]科研论文:对中班幼儿“随意画”能力培养的初探

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的模式|科研论文:浅谈幼儿园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的模式]科研论文:你给自己打几分

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的模式_科研论文: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

科研论文

【创作一首童谣】童谣:幸福一大家

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的模式_科研论文: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的模式|科研论文:别让爱溺了孩子

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的模式_科研论文:用人性化管理构建爱的乐园

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的模式]科研论文:如何消除新入园幼儿的焦虑情绪

科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