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试行育儿假_育儿主题探讨:怎样引导过度侵犯行为的孩子

2019-08-29   来源:群众路线心得

育儿主题探讨:怎样引导过度侵犯行为的孩子

一、开场语

首先感谢直播间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直播间视听,在这里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学习!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收获快乐!望宝贝们能快乐健康的发展!同时感谢直播间的年轻的帅气的未来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本直播间,谢谢你们的视听,分享的同时希望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帮助!谢谢!

二、主题名称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怎样引导过度侵犯行为的孩子”

三、参与人员

(斗鱼)主播:奇迹糖糖乐乐可可

互动的朋友: 糖糖粉36、一位热心网友、何去何从980等。

四、讨论的观点

糖糖粉36:对于爱打人的孩子,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当孩子感受到被爱之后,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在他打人的时候,和他讲道理 ,让他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里,慢慢就会好了,小孩子还是蛮听家长的。常见观点: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如果家庭缺少温暖,或者父母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缺少爱的孩子,往往会发展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封闭自己内在的需要,表面上显得乖巧听话;还有一种就是暴力伪装自己。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就是年级大欺负年纪小的,我也是这样的,人性是复杂的,有善有恶,关键看怎么引导了。

一位热心网友:孩子出现侵犯的行为,不能进行打骂孩子的想法去处理和引导孩子的发展。

何去何从980:以前我觉得以牙还牙, 今天你欺负我,以后我双倍欺负你, 欺负我了,我不还手,那以后还得天天被人欺负, 强者胜。有些大道理像一些调皮不听话孩子,讲给她,他莫非等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那以后还是要欺负其他小朋友或者更严重,以身试法。如果我是家长把自己当做比自己大的孩子然后欺负儿子告诉他疼吗?疼,就对了那你欺负人家时候有没有想过人家疼不疼。

五、分享

(一)个人想法

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是什么?

就是说我们的宝宝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说他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体上就会出现进攻、侵犯或者语言上的攻击、侵犯的行为。大量的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的各种冲突,早在两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在整个0到6岁的期间迅速增加。

我们国家的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比例大概是11%。在此当中男孩的攻击性的强度,是明显高于女孩的。4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但是在此之后会逐渐减少。

幼儿期间的这个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经常生气,乱发脾气。或者还有稍有不如意就展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哭、闹,比如摔东西、丢东西,对于物品的施暴也是攻击性行为,抢别人的东西也是攻击性行为,还比如大声叫嚷、喊别人的名字,用言语攻击他人,或者对别的小朋友大声的叫嚷。有时候还会出现小朋友没做什么,就打别的小朋友、踢别的小朋友。

解读宝宝“侵犯行为”

儿童常有对其他人的身体进行打、推、咬、拧、踢、吐口水等表现,或用其他物品伤害别人,强夺别人的物品或骂人等,这些统称为侵犯行为。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儿童的侵犯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在一些对幼儿的观察记录中发现,3岁儿童以争夺玩具为主要侵犯行为,4岁儿童的身体攻击达到高峰,5岁儿童的侵犯行为则逐渐减少。

那么,这些侵犯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生理原因

1.营养不均衡。当宝宝体内的某些微量元素、维生素不平衡时,宝宝的行为会表现得比较冲动,容易动手,甚至咬人。

应对办法:检查一下宝宝是否缺钙和维生素B,减少盐分及糖分的摄取,少喝碳酸饮料。可以多喝些牛奶,多吃些海产品。

2. 铅中毒的宝宝脾气会很大。刚装修过的房屋,或孩子的某些新玩具,都可能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铅中毒。如果宝宝一段时间突然表现得烦躁、侵犯行为增多,可能会是这个原因。

应对办法:先不要责备孩子,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如果是铅中毒,进行脱铅治疗后,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会有所改善。

3. 宝宝身体疲劳。不舒服或困了(俗称闹觉)时,宝宝自己又无法正确解释这种不良情绪,往往会直接发泄在身边的大人或小朋友身上。

应对办法:家长要帮助宝宝识别这种不良情绪。比如提醒宝宝:“宝宝是不是困了?”“宝宝不舒服了,休息一下。”

4. 发育造成的问题。

A.宝宝的神经系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及动作的力量。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一些强壮的宝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很壮的宝宝只是想让别的小朋友让开,手一挥就把别的小朋扒拉倒了;有时宝宝只是想带小朋友去看个东西,拉起小朋友的手就走,结果小朋友一下子被拉得摔倒了,而宝宝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应对办法:千万不要把这些行为和坏孩子联系起来,以免破坏孩子内心的自我形象。更不要因为孩子所谓的“不吃亏”暗暗高兴而纵容孩子,导致孩子从无意识侵犯发展成有意识侵犯。试试和宝宝做这样一个游戏:让宝宝分别拿豆腐、拿蛋糕、拿鸡蛋、拿石头,感受不同的力量,然后帮宝宝分析哪个小朋友是豆腐,哪个是蛋糕。爸爸可以当石头,妈妈可以扮演豆腐,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宝宝提高控制力量的能力,还能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和动作的发展。

B.语言表达能力差。有的孩子并不强壮,但也会出现抢玩具、咬人或推人的情况。这有可能是那种“心里什么都明白,嘴上却什么都不会说”的孩子。因为他们还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愿望,所以只能靠动作“说话”。当动作不能被理解时,就会表现出进一步加强的动作,成了侵犯行为。

应对办法:帮助宝宝练习说话非常重要,多讲故事、多谈话,有利于宝宝的语言发展。喜欢动手的孩子往往语言表达能力不够。这样的宝宝需要一些温和的协助,不要轻易指责。

C. 自我中心。两周岁左右的宝宝普遍存在一个心理成长特定过程,这时的宝宝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摔玩具,和小朋友闹别扭就挥起小拳头。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几乎所有的宝宝在两周岁左右都会必经的一个成长过程。只是有些宝宝表现得明显,有些不明显而已。

应对办法:欣欣然迎接宝宝的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期间避免宝宝侵犯的主要方法是转移注意力。责备无济于事,反而会强化和巩固宝宝的侵犯行为。

二、心理原因

1.无意识侵犯。最初的侵犯行为只是宝宝内心需要的表现形式,大多属于无意识侵犯,不要过于担心。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儿童的发展是复演人类的历史,幼儿期正是处于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这样来看,打一打、撞一撞就是很正常的事了。只要势均力敌,没有安全问题,宝宝之间相互的小侵犯行为可以在我们偷偷地关注下被“忽略”。

应对办法:有心理专家认为, 游戏在对攻击性冲动的阻止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建议父亲们通过打闹游戏教会宝宝(特别是男孩)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侵犯行为。还有研究发现,打闹游戏提供了儿童对他人的情绪状态和信号进行认知和解释的机会,可以提高宝宝对愤怒和强烈冲动情感的调节能力。经常与父亲进行打闹游戏的宝宝表现出的攻击行为会更少,在非攻击情景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高质量的父子肢体游戏能促使宝宝对父母制定的纪律产生敏感, 进而促使儿童遵守纪律。

2.“棒打”和“溺爱”都属于关注过度。不管是严厉棒打,还是宠爱有加,对宝宝都有危害性。“我是你爸,不听话我就揍你!”、“我们宝贝儿淘是淘点儿,可不会先动手打人。”这两句是“棒打”和“溺爱”的家长的典型语言。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两种家长对待孩子的方法截然不同,但同样给孩子带来心理能力弱的结果。

应对办法:有了溺爱的保护伞,小公主、小王子们的侵犯行为得到了加强,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他们不满意就可以发脾气,其实这是他们对挫折的耐受性差。建议你不要有求必应、甚至无求先应,以逐渐提高宝宝的抗挫折能力。因为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使孩子一辈子深受其害。

家长的强制、打骂甚至唯我独尊,不仅容易使宝宝模仿父母的行为到外边去发泄自己的压抑,任意欺侮别人、威胁别人,还会因为缺乏自信而去攻击那些他们认为可以攻击的更弱小的孩子。记着,暴力是无法教会真正的尊重的。

3. 缺乏移情的能力也是引起宝宝侵犯行为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

应对办法: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感受。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养成爱怜之心;通过讲童话故事,让孩子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快乐和悲伤,鼓励宝宝的亲善行为,这些都是纠正宝宝侵犯行为的有效途径。而从小培养宝宝的移情能力,是从根本上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4.长期被忽视的宝宝会用侵犯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被忽视的宝宝可能很快会发现,当他有侵犯行为时,别人就不得不关注到他,尽管这种关注有可能是呵斥、甚至是打骂。但这在某些孩子看来也总比没有关注好。

应对办法:其实孩子真正需要你的时间并不算太长,而且孩子这段宝贵时光是不可逆的,不会等你闲了还在那里等你。孩子也许不需要你那么多钱,但是需要你的关注。

5.侵犯行为的成功体验或获益会加剧侵犯行为。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个孩子团体中具有明显侵犯行为的孩子总是那么几个人,而他们的侵犯对象也总是那么几个,并且这些被侵犯对象在冲突中总是表现得退缩、让步或哭泣等。孩子们也喜欢找较弱小的、对他不构成威胁的牺牲者来发泄心中的怒气,通过给对方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伤害而获得满足,并且当侵犯成功时,他自身也会体验到一种强大的自我价值感。

应对办法:及时引导和制止,特别是不能纵容甚至表扬,从开始就不让宝宝充分感受侵犯的快乐和成就感。限时的隔离,表达你对这种行为的鄙视,可以有效地帮助宝宝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一定不能用暴力的方式惩罚,那会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当宝宝用非侵犯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及时鼓励。

6.表达不满的方法太少也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不高兴就闹、就打,也许并不是宝宝真要伤害别人,很可能是不会用其他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

应对办法:展示给你的宝宝看,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的,包括如何面对指责和拒绝等。这可比光讲道理和指责更有作用。比如电梯坏了,你是摔摔打打地说倒霉,埋怨宝宝太磨蹭,还是欣欣然地带领宝宝爬楼梯锻炼身体呢?不同的表率方法会种下不同的种子。不断地帮宝宝练习,随着宝宝认知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交往技能的提高,侵犯性行为会越来越少。

三、环境原因

1. 家庭环境很重要。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良的环境则可能导致幼儿侵犯行为的发生。

应对办法:尽量给宝宝提供一个充满友爱、尊重、灵活、和谐的环境,宝宝就很少会出现侵犯行为。

2. 社会环境也应适应。我们都知道暴力书籍、电视节目、电脑游戏对宝宝有影响,但你也许还不知道这些影响会持续很久。美国学者曾进行了一项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专家们首先监测喜欢三部暴力电视连续剧的211名男孩。在他们长到18~19岁时,追踪测试显示,儿童时代的暴力偏好越强,他们此时侵犯行为的水平就越高。又过了12年,研究者再次测量发现,这些人的侵犯性水平依然与他们儿童时代的暴力偏好强弱直接对应。

应对办法:陪伴宝宝看电视、书籍和电脑,随时了解宝宝建立的理念,防止一些错误的观念悄悄形成。这些观念不知何时开花结果,那可能是很危险的。

特别说明:孩子适当的自卫不应被视为侵犯或欺负他人,相反应该予以鼓励。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得知孩子在外面与别人有了争执,就责备甚至责打孩子,实际上是教孩子用打人来对待自己不满意的人,同时也会使孩子变得更加懦弱。

总之,产生侵犯的原因很复杂,需要家长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帮助宝宝。希望每个宝宝都有健康、幸福的童年。出现这样的行为后老师和家长都要仔细的观察自己的孩子具体行为,耐心的引导,刚开始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想,如过想不通可以请成人帮助分析好坏行为之说。在下一次如没有出现侵犯行为,教师及时的鼓励孩子,引导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不断的强化,幼儿园的孩子教师要跟家长随时随地的沟通孩子的行为,共同努力引导孩子的健康的发展!

(二)书上分享

 年幼儿童相处时会发生一些抢东西、打人、咬人、抓人之类的侵犯行为(多发生于三岁前)。这是由于儿童无知,控制能力差,语言发展迟于动作行为的缘故,所以只要正面强化友爱同伴的教育,随时制止儿童的无意性侵犯行为,是不难纠正的。如果年龄大些的儿童持续发生侵犯打人的行为,并表现有意侵犯、多发侵犯行为,便属于过度侵犯行为。这些儿童由于受到过度的宠惯,他们的行为不曾受到任何制止,甚至得到夸奖与纵容,则会养成习惯,当个人欲望不能达到时便用打人、推抢的手段获取,不仅会对同伴使用,还侵犯父母,这就需要引起成人的重视并给予矫正了。

矫正的方法:

 (1)首先要使有此类行为的儿童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打了人,只有批评而不能让他有所得。

 (2)要注意培养儿童对人的情感,培养爱心,不能去伤害人。

(3)不使儿童有模仿侵犯行为的机会和条件,首先成人不能动不动打儿童,或是口喊“不听话打你”,这是暗示教唆儿童的侵犯行为。

(4)年龄大些的儿童侵犯行为发生后,要儿童自己去道歉,去弥补情感的裂痕,并要向儿童解释为什么侵犯行为是错的;打人是不允许的,大人打了人要受法律制裁的,小时候千万不可养成这一习惯。

(5)正确引导儿童认识受的功能(如问儿童手是做什么用的,做好事就是能干的手,做坏事就是肮脏的手),要让幼儿掌握这类是非观念。

国务院试行育儿假_育儿主题探讨:怎样引导过度侵犯行为的孩子

http://m.sudunlaoyingcha.com/xdth/92639/

推荐访问

超级育儿师 育儿心得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群众路线心得体会范文汇总六篇

群众路线心得

走群众路线心得体会六篇

群众路线心得

学习群众路线心得体会范文汇总六篇

群众路线心得

学习群众路线心得体会(合集三篇)

群众路线心得

读群众路线心得体会集合5篇

群众路线心得

江苏省2020年高考政策|江苏省2010年高考时政精选测试题

群众路线心得

第三课中国的道理_第三课中国的道路

群众路线心得

最早将词诗化的作者是_诗化成语

群众路线心得

[中考政治知识点]2010年中考政治备考系列40-2板块二热爱生命

群众路线心得

红军长征的故事|第14课红军长征

群众路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