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怎么提高|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统练试题

2024-03-27   来源:心得体会怎么写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统练试题
 

注意:前10题为选择题,每小题3分。请将答案直接填涂在机读卡上。
一、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暂时(zhàn)  临摹     倚老卖老(yǐ)    一诺千斤
B.坐蜡(là)      绿阴     侯门如海(hóu)   和盘托出
C.脊梁(jǐ)      罗嗦     人烟阜盛(fǔ)    山清水秀
D.痉孪(jìng)    坐镇     不即不离(jí)    老生长谈

2.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佛典记载,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阿育王为在法门寺安置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建塔成寺,以后为华夏王朝所       而成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②《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绿卡”制度正式        。
③他们对生命和利益受到威胁的人们,总是及时地予以各种无私的     。
A.拥戴      实行     援助         B.仰慕      实施     帮助     
C.拥戴      实施     援助         D.仰慕      实行     帮助     

3、根据语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
A.门许我们追求(追逐),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B.说理、论事并无截然的分野(界限),说理文所说之理也无非是世间之理。
C.论说巴黎的布置(分布)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D.贝多芬不是戏剧家,赋予道德以灵活性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可厌恶(厌倦)的玩世不恭。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包括中国雪灾在内的一系列气候异常事件提醒世人:如果人们还停留于坐而论道的阶段,将饱尝“不预则废”的恶果。
B.在即将到来的下学期,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用上了免费教科书,部分科目用书还将循环使用。
C.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故事可以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义的实践、行为、经验等,并对其进行研究、反思,发掘其中的教育思想。
D.中英联合研究小组“证实大熊猫仍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入围“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这表明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的尽头。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这其实也正是一切高贵者的通病。                           是啊,只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大事。
① 项羽不懂这个道理,他的失败便是理所当然了②由于高贵,他们往往不能容人
③ 胸中容不得尘埃④然而他们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⑤而且还自诩为眼里容不得沙子
A.①②④③⑤   B. ②③⑤①④  C. ②⑤③④①  D. ①④②⑤③

二、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崔杼弑庄公,)晏子(闻难往赴)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
及庆氏亡,(景公)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对曰:“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帛布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      (节选自《左传•襄公25年—28年》)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亡:逃跑
B.所不与崔、庆者          与:结交,亲附
C.为之制度,使无迁也      制度:规范,准则
D.于是乎正德以幅之        幅:限制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B.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C.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夫民生厚而用利//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明大义、识大体的一组是(    )
①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②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③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④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
⑤且夫富,如帛布之有幅焉
⑥利过则为败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庄公被杀,晏子听到消息,冒死到崔杼家去吊唁,不失人臣之节。
B.崔杼为得人心,不仅放过了晏子,而且在立景公为君之后,还让晏子做了相。
C.庆氏失败之后,景公要增加晏子的封地,晏子不从,引起人们的不解。
D.晏子认为,百姓生活富裕了,就要端正道德加以限制,使他们不要放肆、怠慢。

三、本大题共28分。
11.面对君主的赏赐,晏子极力推辞。对于这样的做法,你有什么感想?把它用一句话说出来。并另举两个例子来论述这个观点,不少于200字。(10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10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指表亲。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侧重写荒村贫居的环境,秋夜沉沉,荒野空寂,旧业困顿,左右无邻。为全诗笼
上了一层冷寂悲凉的气氛。
B.五句中“独沉久”三字写自己长期离群索居,孤独落寞;六句中一个“愧”字流露出自
己处境困窘对卢纶无以为报的心情。
C.尾联写人的一生中与朋友相处总是会有聚有散的,就连亲戚间也难以避免。表现出了诗
人的达观情怀。
D.全诗描绘画面由远及近,由物到人;题目虽有“喜”字,但诗中却喜中含悲,悲中有喜,
真切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与外弟的情谊。
(2)下面是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7分)
韦苏州曰:“窗里我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①,司空为优。
注: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①韦苏州指唐代诗人韦应物,他被称为“苏州”是因他曾作为苏州刺史。白乐天也是唐
代诗人,他名为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有             、           。(2分)
②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2分)
答:                                                                           
③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3分)
 答:                                                                          
13、默写
①恢弘志士之气,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③陛下亦宜自谋,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④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                  ,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⑥朝晖夕阴,                  。(范仲淹《登岳阳楼记》)
⑦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登岳阳楼记》)
⑧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登岳阳楼记》)

四、本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一一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14.下列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B.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C.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D.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
来。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 展
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16.本文认为项羽输给刘邦是有道理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理由的?(4分)
答:                                                                                                                                              

五、本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22分)
择死与择生
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②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③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④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⑥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⑦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⑧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⑨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7.请写出“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18.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4分)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答: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答:                                                                          
19.作者为什么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4分)
答:                                                                            
20.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另外举例加以解释。(200字左右)(10分)
答:                                                                            

六、本大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主教的墓志铭: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
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
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件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
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变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参考答案及解说
一、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1.B.(A.暂(zhàn)——暂(zàn);一诺千斤——一诺千金  C 罗嗦——啰嗦  ;阜盛(fǔ)——阜盛(fù)  D痉孪——痉挛,老生长谈——老生常谈)
2、C(拥戴,拥护和尊奉;仰慕,敬仰思慕。实施实行(法律、规定);实行,依照规定做。援助,支援,帮助;一般是集体行为。帮助,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
3、B(追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向异性求爱。追逐:追赶、追求名利。布置: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分布:散布在一定区域内。厌恶:对人或事物产生很大的反感;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了兴趣不愿继续)
4、C(A“轻描淡写”,原指用浅淡的颜色描画;今多指说话、作文时将某些事情轻轻带过。B.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C.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 冰释:冰块消融。《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后用“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D.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或独立另做。)
5.A(B“将”表示未然,“了”则表示已然,前后矛盾。C前一句的主语是“故事”,与后一句主谓不搭。D前一句子残缺,应为“中英……‘……潜力’”的结果(成果),后一句指代不明。)
6. C(高贵者的通病就是不能容人先排②,不仅不能容人,还要自诩自己的清高,递进关系故排⑤,眼里容不得沙子与胸中容不得尘埃句式相同,排③,④和①都是不知道能容的分量,④泛指①特指。)
二、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7.C(制度在这里是两个词,“制”是制定,规定;“度”是宽度。)
8.A(两个“是”字均为提宾标志。其他三项,两个“且”字,前者是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后者是副词,暂且。两个“乃”字,前者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就;后者是副词,才。两个“而”字都是连词,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
9.D(②为一个昏君哭尸,只是尽臣子义务,不足以表明晏子明大义,识大体。③是崔杼的话,与晏子无关。⑤只是比喻的前一半,不足以表明晏子明大义,识大体。)
10.B(错在“还让晏子做了相”。这里“相之”的主语应该是崔杼。)

参考译文
崔杼杀死了齐庄公。晏子听到庄公遇难的消息,就动身前往,站在崔家的大门外。他的随从说:“您要为他而死吗?”晏子说:“他只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他而死?”那个人又问道:“您要弃国而逃亡吗?”晏子说:“这是我的罪过吗,我逃亡?”那个人又问:“您要回去吗?”晏子说:“国君都死了,我回到哪里去呀?做百姓君主的人,难道能凭借地位欺压百姓吗?(他)应该掌管社稷啊。作他臣子的人难道只是为了那点俸禄吗?(他)应该保护国家啊。所以国君为国家而死,那么臣子就要为他而死;国君为国家而逃亡,那么臣子就要为他而逃亡。如果国君是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那么不是他宠爱、亲近的人,谁敢承担陪他死去,陪他逃亡的责任?况且别人有了国君而又杀了他,我又怎能为他而死,又怎能为他而逃亡呢?又能够回到哪里去呢?”崔杼家的大门打开,晏子进去了,头枕在庄公尸体的大腿上号哭,站起身来,向上跳了三跳,然后就出去了。有人告诉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百姓敬仰的人,放了他能够得民心。”崔杼立灵公的爱子(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并辅佐他,这就是齐景公。庆封做了左相,在太公庙和国人结盟,说:“如果有不亲附崔氏、庆氏的……”晏子仰天长叹说:“我如果不亲附忠君利国的人,有天帝为证!”于是就歃血为盟。
等到庆氏失败逃(到吴国),齐景公封给晏子邶殿,那里有六十个城邑,晏子不接受。子尾说:“富有,是人人想要得到的,为什么唯独您不想要呢?”晏子回答说:“庆氏的城邑满足了欲望,所以逃亡。我的城邑不能满足欲望,加上邶殿就满足欲望了,满足了欲望,离逃亡就没有多久了。逃亡在外,我就连一个城邑也不能掌管了。不接受邶殿,不是厌恶富有,而是害怕失去富有。况且富有,就像布匹有一定宽度,给布匹规定宽度,就是为了让它不能随意改变。百姓(总想要)生活富足器用丰厚,于是就要端正道德,加以限制,让他们不要放肆和怠慢,这叫做限制私利。私利过多就要失败,我不敢贪多,就是所谓限制私利啊!”
注:齐庄公昏庸无道,与崔杼的妻子私通,又多次当众羞辱他,使崔杼起了杀心,假托有病,引诱庄公到自己家,并杀死了他。庄公的随从近臣被杀的被杀,自杀的自杀。
三、本大题共28分。
11.评分标准:能够提出观点,观点合理,2分;选出两个例子,并能证明观点,各3分;语言连贯,2分。)
12.(1)C(3分)“分”,情分;此联表现两人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遭遇的悲凉。实际是对颈联“愧”的进一步解说。
(2)①居易  琵琶行  卖炭翁(只要是白居易的作品即可,2分,错1处减1分)
    ②这三句诗都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2分)
    ③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表现了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使读者感受更为真切。(3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13.①不宜妄自菲薄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以咨诹善道
④落英缤纷。
⑤无丝竹之乱耳
⑥气象万千。
⑦忧谗畏讥
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四、本题共12分。
14.D(D项中的内容是作者的观点,不属于常人匪夷所思原因的理解。)
15.C(C项中“鲁莽骄横”并非作者所认为的主要原因。而“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这种说法也不妥)
16.(1)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2)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以上内容每句2分,合计4分)
五、本题22分
17.(4分)结构上承上起下,内容上点明主旨。
18.(4分)(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2分,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整理,意思对即可。)
(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2分,“与君臣伦理观念决裂”,不可少。)
19.(4分)这忽视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作为诗人的屈原不必去死,而身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却必须沉江;(2分)。屈原对自己的定位,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死是作为政治家的屈原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2分)
20.(10分)答案要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答案应涉及中国人崇高的生死观念。)
六、本大题共60分。
作文要点:要首先寻找材料的重点要素和关键词语(重点要素: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关键词语:以身作则),然后根据材料的这些要点立意,作文。
参照201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高三语文怎么提高|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五次统练试题

http://m.sudunlaoyingcha.com/xdth/457999/

推荐访问

2019高三语文二模 高三语文课本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新生入学心得体会怎么写大学1000字范文汇总四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去幼儿园心得体会怎么写(通用3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学校劳动心得体会怎么写(锦集6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大时代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范文汇总六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家长助教心得体会怎么写【汇编三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范文汇总六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集合8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范文(通用5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5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中班教学心得体会怎么写四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