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了不想上学怎么办_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2024-02-05   来源:心得体会怎么写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5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而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利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

2、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四个链接。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曾国藩                               D.《天朝田亩制度》

3、20世纪初期,中国某政府在建立时曾把下列歌词作为国歌广泛传播:“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①实行三权分立   ②实行责任内阁制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  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④

4、小波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

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5、1925年毛泽东《沁园春·雪》:“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中“谁主沉浮“揭示了作者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A建立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C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D应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组建革命队伍的问题

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

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8、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9、被称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10、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11、右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2、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汜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汜胜之书》、南北朝时人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

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

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

13、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    )

A.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B.民主运动的推动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14、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土著居民的减少

C.种族之间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15、“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这一变化中受益的国家不包括(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意大利           D.英国

16、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    )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 ①②③④

17、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18、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19、小李查资料时发现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该公司应该是(     )

A.洋务企业           B.外商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20、观察下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C.中国资产阶级受利润的驱使,积极兴办企业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1、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主要是(   )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B.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只抓农业不抓工业

2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23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下列表述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节农业生产               D.举办公共工程

24、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新疆伊宁等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 

A.青岛→厦门→浦东→伊宁               B.浦东→厦门→青岛→伊宁

C.厦门→青岛→浦东→伊宁               D.厦门→浦东→青岛→伊宁

25、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

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2、答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总分

26

27

28

29

得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5分,共50分

26、自耕农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产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材料三:1956年后,实现农业合作化,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转变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但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提到的威胁小农稳定的诸多因素。(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的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2分)为此,中共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1分)

 

 

 

(3)材料三中小岗村农民的“举动”是什么?(2分)应如何看待这一“举动”?(2分)

 

 

 

(4)某校学生分别以上述材料为主题做专题研究。请自选一组,指出研究该专题的意义。(2分)

 

组别

研究专题

研究意义

A组

材料一

 

B组

材料二

 

C组

材料三

 

27、淄博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都临淄两汉时期仍然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西汉齐都人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索隐》注曰“市租谓所卖之物出税,日得千金,言齐人众而且富也。”

材料二  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斯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材料三  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材料四  德国成立的山东矿务公司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著名煤矿之一。无论机械化程度,还是资金规模与煤产量,都在全国各煤矿中占主要地位。由于淄川煤矿储量丰富,煤质和煤层都很好,德国矿物决定重点开发淄川煤矿。为了加快煤炭外运,淄川煤矿还修筑了通往淄川车站的铁路支线,使煤炭可以经铁路直接运往青岛。

(1)据材料一,分析两汉时期淄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1分)

 

 

(2)材料二反映出淄博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1分)当时清政府的哪些政策阻碍了这一新现象的发展?(1分)

 

 

 

(3)材料三、四反映的淄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4分)概括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中国经济领域新现象所产生的影响。(4分)

 

 

 

 

28、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这在中国如此,在外国也如此。移民导致的历史变化引起了历史学家的浓厚兴趣。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因此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通商口岸等近代城市地区,成为我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电视剧《霍元甲》就表现了祖籍天津静海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开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材料三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以吸纳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产业人才。……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马克继《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研究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需要从哪些方面搜集资料?(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霍元甲定居在上海租界时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下列情形列举出来(各两项): (3分)

 

在上海租界时

服装类型

 

交通工具

 

通讯方式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近代移民的历史有何意义?(3分)

 

 

 

 

(4)河南、安徽、四川等省都是目前我国外出打工、就业人口较多的省份。日本的做法为上述三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了哪些借鉴?(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3分)

 

 

 

(3)材料三中的“市场经济新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分)受其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3分)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2分)

 

 

 

 

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D  2、B  3、D  4、C  5、C  6、D  7、B  8、C  9、D   10、D   11、D   12、A   13、A   14、A  15、C   16、A  17、B   18、B  19、C   20、D   21、B   22、C  23、D   24、C   25、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5分,共50分。

26、(1)赋税过重、徭役频繁、重大疾病、人情往来、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3分)  

(2)满足于温饱、出卖土地、出租土地、放高利贷。(2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分)

(3)实行包产到户;自发调整社会主义农村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4分)

(4)(2分)

组别

研究专题

研究意义

A组

材料一

了解古代农民生活状况,加深理解官府的农业政策

B组

材料二

认识小农经济的特性,加深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C组

材料三

理解党的农村政策,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

27、(1)商业发达。(1分)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分)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1分)

(3)政府开办矿业,使用机器生产;外国资本进入。(4分)

(4)新式矿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一方面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则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4分)

28、(1)古气候、民族分布、移民、南方经济等(2分)

(2)(3分)

 

在上海租界时

服装类型

长袍马褂、西装

交通工具

电车、火车、马车

通讯方式

电话、邮传、电报

(3)有助于了解近代城市兴起、地域文化传播、反帝斗争情形等。(3分)

(4)发展非农产业、发展农村合作事业、促使非农产业向农村转移、发展农村教育等。(4分)

29、(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3分)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3分)

(3)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1分)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3分)

(4)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答任意三点,3分)

(5)同: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区别:社会制度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2分)

高三了不想上学怎么办_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http://m.sudunlaoyingcha.com/xdth/447405/

推荐访问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新生入学心得体会怎么写大学1000字范文汇总四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去幼儿园心得体会怎么写(通用3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学校劳动心得体会怎么写(锦集6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大时代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范文汇总六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家长助教心得体会怎么写【汇编三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范文汇总六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集合8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范文(通用5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5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

中班教学心得体会怎么写四篇

心得体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