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人教版《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2024-01-08   来源:党团知识

人教版《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物品、劳动产品与商品的关系(如图所示):区别——物品、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商品有价值;物品、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商品用于交换;物品、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范畴,商品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范畴。联系——物品、劳动产品、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商品一定是物品、劳动产品,而物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商品的价值只有在交换时才能体现,所以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交换彼此的劳动,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2、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为同一人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由购买者占有,商品的价值由商品生产经营者占有。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联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商品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货币

货币的产生: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以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在以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和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中出现了交换困难。为了克服交换困难,人们用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宜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的贵金属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货币就产生了。货币的出现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演变形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4、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指货币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货币还有其他职能: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是随着商品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的情形有: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表现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货币的世界货币的职能其实是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

5、纸币

纸币产生的原因: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货币(以金银条块和铸币两种形式存在)的缺陷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且人们关心的是货币能否买回商品,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就决定了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与货币的关系:

 

区别

联系

货币

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

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

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

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

①紧缩型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

②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

①扩张型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

②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用卡和支票(信用货币)

 

信用卡

支票

含义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特点和优点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一律记名,不准流通转让,不许签发远期支票,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

种类

 

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2、外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币不一定都是外汇,只有可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除包含外币外,还包括:以外币支付的支票、股票、债券等。

外汇储备是外汇的积累,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和偿还对外债务。

3、汇率

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就是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②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③人民币升值减轻了中国外债的压力;④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

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②人民币升值使得外商在中国市场购买商品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将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④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正确的金钱观: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商品的价值、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经济政策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商品的价值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出现不同类型的市场:买方市场——供过于求,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卖方市场——供不应求,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个别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个别生产者不能改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个别生产者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个别生产者无论是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都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

个别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无关,但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少,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小,则处于不利地位。反之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大,则处于有利地位。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中的“等价”是指价值量相等。货币产生以前,等价交换要求交换的商品的价值量相等;货币产生以后,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相符。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这种表现形式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也有影响。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促使生产经营者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最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缩小收入差距。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外,影响消费的因素还有:商品自身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和保养等。

2、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对贷款消费的认识: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可行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对未来收入也不看好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不可行的。它不仅对银行不利,使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而且会加重个人负担,对个人生活不利。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健康的从众心理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健康的从众心理会误导经济的良性发展。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是不健康的。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途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含义

作用

对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有利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含义

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个体经济有利于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和流通,扩大社会服务,增加就业。

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私营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国家税收。

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内涵

是一种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是本企业职工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分配方式

按股分红。

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

所有制性质

混合所有制。

公有制。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某些地区或产业的公有资产不占优势,并不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

4、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5、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与公司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任何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从出资者承担责任来看,他们的区别在于: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企业投资者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中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的特点: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科学管理结构。

公司股东的权利:股东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2、公司的类型

我国的法定公司只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国有独资公司是一种特殊的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公司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是否发行股票。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资本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股东人数

由2人以上50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应当有5人以上为发起人。

股东对公司的责任

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规模大小

最低资本限额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

注册资本额比较高,不低于500万元。

联系

“有限”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出资来建立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

3、公司的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

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监督董事会与经理的工作。

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

4、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5、企业兼并、企业联合(强强联合)、企业破产

 

含义

作用

兼并

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

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联合

主要是大企业的联合。

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破产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其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2、就业的作用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我国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我国就业问题之所以比较严峻是因为: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4、应对严峻的就业问题的措施

国家和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的流通。

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5、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财富所必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树立竞争就业观。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临时工、家政服务等就业方式可更加灵活地选择。

6、劳动者的权利

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劳动者权利的维护:维权的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的依据——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维权的途径——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邮政企业。

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含义

特点

活期储蓄

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1元起存、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

流通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

定期储蓄

事先约定存期、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

流动性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除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的性质:入股凭证。

股票投资的特点:股东的出资不可返还性,除非公司破产清盘或者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

股票市场建立和发展的意义:对于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债券

债券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的性质:债务凭证。

债券的类型:

区别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公司债券

发行主体

 国家(各级政府)

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公司(企业)

 

风险情况

 风险最小

 风险比政府债券高,比公司债券低

风险最大

收益情况

 收益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它债券

 收益高于政府债券,低于公司债券

收益最高

流通情况

最强

较强

最低

3、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商业保险的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近几年出现了诸如分红保险等新险种。分红保险在具有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之外,还可以分配保险公司经营盈余,使投保人的资金保值增值。可见分红保险仍然属于人身保险。

订立商业保险合同的原则: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商业保险的作用: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

4、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

投资

方式

特点

收益

风险

储蓄

 

便捷的投资方式。

可以获得利息。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收益最低。

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风险最低。但也不能认为没有任何风险。存在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债券

 

稳健的投资方式。

可以获得利息。其中国债的收益略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风险高于储蓄。

股票

高收益和高风险同在的投资方式。

可以获得股息和红利以及购买股票的差价。收益不稳定。

风险较高。

商业保险

 

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

保险事故没有发生时,投保人的投资没有回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赔付的保险赔偿金就是投保人的投资回报。

本身就是针对风险的投资。

这几种投资方式都是能够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第三单元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我国的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指就全国的劳动者而言,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占多数;就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而言,按劳分配的部分占较大比重。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由此决定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非按劳分配方式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按劳分配方式与非按劳分配方式的实现形式

按劳分配——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只存在个体经济中。如城乡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农村承包养殖户的收入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5、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

存在的范围不同,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性质不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6、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收入。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的收入。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与公平

效率=产出/投入,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与公平背道而驰的,一是平均主义,二是两极分化。平均主义抹杀人们的贡献,其本质是不公平。两极分化指收入差距过分悬殊且不断拉大,它会严重挫伤劳动者积极性,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国的分配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坚持效率优先是因为: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②效率优先符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效率优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效率优先,才能调动各种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坚持兼顾公平是因为:①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兼顾公平,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②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要求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

4、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要求

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与预算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预算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它们共同构成国家预算体系。

2、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收入——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利润收入——国家凭借投资者的身份获得利润,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股金分红收入。债务收入——包括内债(政府公债)和外债。其他收入——统称为“费”。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分配政策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财政支出的形式: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5、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财政收支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这种状态几乎不存在。

财政收支平衡有三种情况: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四、财政的巨大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

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2、人民生活有保障

巩固国家政权。

建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财政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税收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强制性的表现:一是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二是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后,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无偿性是相对的,直接无偿,间接有偿,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税率,不经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变更。固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可以对税种、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及具体征管制度进行调整,但是税收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并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下来。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危及国家利益。

3、我国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我国的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五大类。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属于流转税) 和个人所得税(属于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4、增值税

增值税的征税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增值税的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增值税的税率——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是一种比例税率。增值税=商品销售额X税率一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增值税的作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5、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一我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外的所得和非我国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个人所得税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的计税办法。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六、依法纳税

1、纳税人与负税人

并非人人都是纳税人,但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纳税发生着联系。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

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区别——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的单位和个人。联系——当纳税人所缴税款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当纳税人通过一定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不一定人人都是纳税人,但人人都是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

2、公民必须增强纳税人意识

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这是因为: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公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这是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

3、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的行为。

欠税: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偷税和骗税比较:手段相似,都采用欺骗手段;对象不同,偷税指向应纳税款,骗税指向税收优惠。

欠税和抗税比较:结果一样,拒不缴税;手段不同,前者拖欠,后者用暴力或威胁。

 

第四单元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通过价格、供求及市场竞争来安排和调整的。

2、市场配置资源的优越性

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指在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下,生产经营者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损害他人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而盲目作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是指市场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离开了宏观调控的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4、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5、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规范、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以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内容,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四、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弊:国际国内竞争加剧,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引进来”——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走出去”—— “走出去”的原因:国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越来越迫切要求利用国际市场。“走出去”的形式: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走出去”的内容: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人教版《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http://m.sudunlaoyingcha.com/wmgw/441655/

推荐访问

政治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目录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党团知识竞赛题库(通用3篇)

党团知识

2022共青团员党团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锦集3篇)

党团知识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试题

党团知识

高三政治教学网|2010届高三政治第四次月考试卷

党团知识

高三政治教学网|高三政治主干知识复习提纲经济生活部分

党团知识

高考政治大题必背|2010届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复习:政治生活部分

党团知识

[高三金太阳联考试卷]2010届高三联考试卷政治试题

党团知识

[高三政治教学网]烟台市高三政治诊断性试题

党团知识

【高三政治教学网】临沂市高三政治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党团知识

人教2011课标版|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党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