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服装设计]学习辅导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3-12-21   来源: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学习辅导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图片说明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汉族,生于长安,幼名彘,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庙号世宗。《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连续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班固在《汉书·武帝纪》对汉武帝文治的赞扬: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汉武帝的评价: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此图绘于敦煌156窟的南壁和与南壁相接的部分东壁之上,性质是供养画出行图,高1.08米,长8.88米,面积约9.6平方米,是莫高窟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出行图。《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画面中,前面有骑吹八人,分列两侧,各有两人击鼓、两人吹角。中间有歌舞者八人,男舞者着汉族服装,女舞者着吐番服装,载歌载舞行进。后面有十人组成的乐队,所持乐器有琵琶、筚篥、横笛、拍板、腰鼓、杖鼓、笙、箜篌。两边各有一人背大鼓,另一人执槌击奏,仪仗队和护旗卫士骑马缓行。

元朝行省图

    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明代宋濂之《元史》卷五八《地理志》卷首云:“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为加强对辽阔地区的管辖,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史·地理志一》载:“(世祖)二十七年……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

 

   重点阅读

   西汉王国问题及其解决

    形成: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争取支持,曾封了许多异姓王。西汉建立后,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封他的子弟为王,受封的诸王权力很大,拥有大量地盘,有官吏任免权、军权、铸币权、还征收赋税,地方势力的强大,严重威胁着中央的统治。

    解决: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建议将王国分成多个小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时开始“削藩”,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由此引发“七国之乱”。西汉政府平叛,景帝把王国的行政权、官吏的任免权收归国有。武帝时下“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了。此后武帝又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终于解除了,西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宰相职能的变化

    宰相是古代辅佐帝王治国的行政首长的统称。历朝历代其称谓不同,而且还有虚名与实质的区别。
      殷商、西周的尹、师、保、太宰、冢宰即是宰相的几种称谓,春秋战国时又称相邦、令尹、丞相。秦统一后,称丞相;秦二世即位后,赵高得势,因其是太监,故拜为中丞相(秦汉宦官为朝官常加中字)。
      西汉以丞相(相国、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副丞相)为三公,共掌国事。汉武帝为了制约三公,把章奏的拆读与审议权划归尚书。尚书本为内廷小吏,秦时初设,时有六尚,即尚书、尚冠、尚衣、尚沐、尚席、尚食,汉为宫内少府卿的属官、十六官令之一。汉武帝的举措使宰相名实分离,名义上的宰相还是三公,但实质上已为“录尚书事”。同时由于汉武帝大肆征战,军事机构作用加大,所以多以大司马或大将军兼“录尚书事”。此后即使丞相出现过失,也由尚书问状弹劾。东汉时太傅和三公虽为极品,但实宰朝政者则是“录尚书事”。此时宫廷内已形成分曹办事、很具规模的尚书台,此后这个内廷机构逐步取代了外朝,其职能也由事务性转为政务性,台阁登上中国的封建政治顶峰。
      曹操把尚书台从内廷转到外朝,完成了其历史变革。曹丕称帝后为削弱尚书台,另建了中书省,首官为中书监,掌起草和发布政令等机要,虽仅为三品,却行宰相之实。尚书省的首官尚书令虽然更为荣耀,但实权却被架空。晋改侍中寺为门下省,参议政事。南北朝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合称台省。
      隋唐虽有地位崇高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但都不是宰相。隋的宰相是品级为一至三品的三省长官,即尚书省的尚书令、内史省(即中书省,因避杨坚的父亲杨忠名讳,故改此称)的内史监(即中书监,讳改同),门下省的纳言(即侍中,亦因避杨忠讳改)。唐初的宰相是品级为二至三品的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因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故省此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首官,初亦为宰相,后被排斥。此后,又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称同三品)、参知政事等同为宰相。唐初于门下省设政事堂,为三省长官议事之所,高宗李治时将其迁到中书省。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政事堂成为宰相的固定办事机关,政事堂会议的“执政事笔”成为了首席宰相。
      宋初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并为宰相,但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等多为亲王和留守使、节度使的兼官,不预政事,所以宰相赵普以同平章事独揽朝政,权力很大。赵匡胤为了制约赵普,以枢密使分管军政、以三司使分管财政,同时提高了副相参知政事的权力。此后宋代又曾以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为宰相,其称谓废置不一。
      元初以中书省为核心,中书令为宰相,后以右左丞相为宰相。明代朱元璋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后,遂废左右丞相。后以官阶仅为五品的内阁大学士为宰相,大学士多有其它更高品级的兼职。清初沿袭明制,仍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初为五品,至雍正年间升至正一品,但同时宰相实权却被转到军机处,内阁空留虚名。军机大臣若无大学士之职,则只具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军机处的设置又一次转移了宰相的位置,体现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控权力的欲望。

 

科举制的兴衰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大业元年(605)始设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唐代的科举制度在科目设置、类别划分、科试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趋于制度化。唐代进士及第后要题名大雁塔,因此后世称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至宋朝,科举制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又有所变革。明清两代科举制极为兴盛,逐步发展成一种极为规范而又严密的制度体系,但与此同时,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因为无法顺应时代要求,考试内容一成不变、文章形式囿于八股,使得士人学问空疏、八股闭塞民智、科场分清浊流、吏治日益腐败等科举制带来的弊端日益显露。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颁布了开办学堂、停止科举的诏令,科举制度正式宣告结束。

    始自隋朝、止于清代,拥有1300年历史的中国科举制度,虽然废除已近百年,但后人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却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有人将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孙中山先生肯定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也有人形容科举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间炼狱”,将其与缠足、鸦片、纳妾一样视为腐朽落后的东西。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解题关键: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论述题,解答此题的关键首要的是精心审题:二是题目的时间范围是“从汉至元”;二是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即运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说明“皇权不断加强”这一历史结论。

    思路引领:一要依时间顺序(分汉、隋唐、宋、元时段)组织答案。二要运用相关史实说明结论的正确,作到史论结合。

    答案提示: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解题关键:解读材料,逐问作答。

    思路引领:分三步,首先解读历史材料;再由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措施)概括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对“这种措施”加以评价。

    答案提示:①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都可以。)

 

 

[学习服装设计]学习辅导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http://m.sudunlaoyingcha.com/sxhb/438052/

推荐访问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合集5篇)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党史党课学习思想汇报(锦集3篇)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党史党课学习思想汇报范文汇总三篇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锦集六篇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青海省高考历年分数线_2010年青海省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复习策略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人教2011课标版_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小考试卷(2)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小学语文学习网站]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期末综合试卷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小学语文学习网站_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期末综合试卷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小学语文学习网站】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期末综合试卷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

小学语文学习网站_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期末综合试卷-

党课学习思想汇报